哈尼族的音乐、乐器和舞蹈艺术

(VOVworld)- 哈尼族民间文化极为丰富,其中包括多支舞蹈、多首民歌和多种独特的乐器。民间文化丰富了哈尼族人的精神生活。

哈尼族生活在高山区,临近边境地区,因此较少受其他民族影响。哈尼族民歌、舞蹈如一条把族人维系在一起的纽带,使一个尽管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历经沉浮,但依然能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莱州省孟得县哈尼族人李莫楚告诉记者:“哈尼族的民歌和舞蹈非常值得珍惜。哈尼族移民,把很多东西丢在了后面,没有了自己的文字,但这些民歌、舞蹈却一代传一代。从曾祖辈传给祖父辈,祖父辈再传给子孙,由此哈尼族直到今天依然保持民族特色。”

哈尼族的音乐、乐器和舞蹈艺术 - ảnh 1

说到哈尼族的民族音乐,首先要提到对歌、谈情交友歌曲。哈尼族青年男女到了搞对象的年龄,一般唱对歌、谈情交友歌曲,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哈尼族音乐生活中,各类乐器在男女对歌中必不可少。哈尼族的乐器种类齐全,包括气鸣乐器、弹奏乐器、敲击乐器。气鸣乐器有“志巴波”(Chi Papo)类似于赫蒙族的树叶吹奏。“志巴波”由一片刚从树上摘下并叠起来的树叶做成,放在嘴唇上吹奏,发出如鸟鸣的清脆、明亮的声音。
另一种气鸣乐器是“拉琵”(La ty),和唇琴相似,但中间有一个形似鸡舌的薄铜片。在吹奏时,人们要把铜片放进嘴里。另一种气鸣乐器是“阿莫巴”(Am ba),这是一根长约25厘米的鲜稻秆,吹奏部分为稻秆头部。吹奏时,把发声部分含在嘴里,稻秆管下面有孔的地方放在两个紧紧合在一起的手掌心间,形成一个扩音器,因而发出声音。
哈尼族青年男女表白时常用这些吹叶、唇琴和笛子。不过,使用乐器有时只是他们走到一起的理由。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哈尼族研究干部黎士寿表示:“在了解终身伴侣时,一对对哈尼族男女青年更喜欢坐在一起谈心。哈尼族小伙子并不只是用乐器,而且还通过日常劳动去找对象。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如果小伙子看到姑娘家的木柴堆较大的话,他们心里会想,这个姑娘肯定很勤快。这时,小伙子才用乐器跟她约会、攀谈。”

哈尼族还在传统节日、葬礼和婚礼上使用气鸣乐器,而敲击乐器包括鼓、锵锵、铜锣等,常在传统节日上使用,旨在展现集体力量,其节奏铿锵有力。

哈尼族有多种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如:摇篮曲、请酒歌、送葬歌、迎客歌、庆新居歌、庆新稻歌、织布歌等。这些民歌一般会在哈尼族特色节日上与舞蹈一起表演。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干部黎文铁说:“哈尼族的民歌和舞蹈基本上用来描述其风俗习惯,其中有些很有特色的舞蹈,如纺纱舞,表现的是纺纱的动作。这表明,音乐和舞蹈能部分反映其风俗习惯。而在哈尼族的最大传统节日‘库扎扎’节上,总会有集体舞。这是一种萨满教舞,即服务宗教的舞蹈,是音乐与巫师的祭文有机结合的舞蹈。”

哈尼族当前的文化生活出现了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内容。多位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在发现哈尼族社区活动中出现带有新内容的歌曲,甚至是用哈尼族语演唱的外国歌曲时确实有些诧异。也许,通过这种方式,哈尼族传统文化因此得以在新生活中传承吧!(完)

相关新闻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