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妇女们肩挑扁担的身影及其晚上的叫卖声

(VOVworld)- 千年前的河内原本就是一个都市。这里不仅商贾云集,还聚集了前来谋生的各地工匠、农民。各个交易坊逐渐形成,服务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妇女们肩挑扁担的身影多少年来烙在了越南人的情感与灵魂最深处。瘦削的肩膀挑着担子,穿行在小胡同里,刻画出了河内独特的文化美。

河内妇女们肩挑扁担的身影及其晚上的叫卖声 - ảnh 1
夏末的红莲、翠绿的莲叶留住了灿烂的阳光

在河内,妇女们肩挑的担子随季节而有不同的色彩。夏末秋初,担子上装满鲜花。夏末的红莲、翠绿的莲叶留住了灿烂的阳光,一朵朵菊花比太阳更艳丽。仲秋时节,扁糯米片让河内的街道也透着绿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河内也换上了新衣。河内的夜晚灯火璀璨。白天的热闹和尘埃似乎消失了踪影。夜越深,街道越是幽静。这时传来了叫卖声... ...

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声音驱散了河内深秋夜晚的凉意。许多中老年人都还记得河内夜晚的叫卖声。每种声音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情感。有的声音短促、浑浊,显然肩上的担子不轻,有的声音轻快、简短,有时一下子听不出是什么字。这些声音时而大、时而小,时而高,时而低,却绵绵不绝,老远就能听到。
陈富街居民范菲交说:“河内晚上的叫卖声我们很熟悉了,如果没了就想得慌。每当夜幕降临时就能听到:芝麻糊哎、热炸糕哎、脆面包哎等叫卖声。听了心里也热乎乎的,钻进了被窝也想爬起来吃。”

河内妇女们肩挑扁担的身影及其晚上的叫卖声 - ảnh 2

  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她们就要起来准备,然后就出门了。每天就赚这么一点钱,但她们肩上挑的却是一生的重担,孩子的未来和京城的文化。

5年来卖面包的阿绣说: “每天约赚10万越盾,有时还不到。赚多就多花,赚少就少花,没办法了。我还要再做几年,供孩子读书,买点肥料种田。”

兴安省人——梁姐肩上挑的是蜂窝煤灶、锅、碗、碟等。她表示:“我走了不知多少公里,有客人的地方我都去。一天约赚20万越盾。走路多,脚也挺累的。”

河内晚上的叫卖声直到现在依然留在河内市民的心中,尽管不知道谁还活着,谁已经去世了。更重要的是,这些担子、这些叫卖声让今天的年轻一代更读懂了河内的民间风情画。在这幅画里,人、事物和声音都十分平凡却又十分动人。
二征夫人街的姑娘武清姮说:“这些叫卖声构成了河内的特色,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感觉。”

河内妇女们肩挑扁担的身影及其晚上的叫卖声 - ảnh 3

妇女们肩挑扁担的身影及其叫卖声深深地刻在河内市民的心灵深处,古老而安静。不少作曲家将这些平凡的生活语言放在庄重位置,与其它作品并重。

有的人远道回来,在寒冷的冬夜见到肩挑扁担的妇女感觉就像见到了故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有的则在梦里依稀听到儿时熟悉的“鼠曲草饼哎… …”,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热流。(完)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