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作战指挥部——空中奠边府战役的见证者

       (VOVworld) - 虽然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内升龙皇城遗址中只占了不大的一点地方,但总参谋部地下作战指挥部在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中,尤其是40年前的河内空中奠边府12昼夜战役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这处地下作战指挥部进行了修复。它的秘密在阮文宁少将及其战友的回忆录中得到了披露。

地下作战指挥部——空中奠边府战役的见证者 - ảnh 1
      在地下作战指挥部重新开放的第一天,阮文宁少将带领游客前来参观并详细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他担任作战值班室副主任时,曾经工作了10年的这个地方。
      在空中奠边府战役的12个昼夜里,这处狭小的地下工事作为战役指挥中心,接收和处理有关B52轰炸机攻击行动的绝密情报,监视越南北方和印度支那战场态势,发布总参谋部命令。在这里最大的一间房——30平方米的值班室里,阮文宁少将缓缓讲述了当年美军战机空袭河内第一天的紧张场面。他说:“12月18日是战役的第一天,当天下午4点情报就来了。随后,副总参谋长冯世才透露,美国已退出巴黎谈判,黎德寿同志回来了。6点20分作战地图即标注了B52飞临方向。根据上述情报,以及得知各级指挥所已做好战斗准备,我们判断美军将空袭河内。当晚7点,我向总参谋长文进勇汇报,请求提前25分钟拉响空袭警报。这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其他国家对此都很被动,而越南不是。”
地下作战指挥部——空中奠边府战役的见证者 - ảnh 2
      据阮文宁少将介绍,B52轰炸机空袭河内的第一次防空警报就是从这里发出的。阮文宁说:“这是巴亭会堂顶上的空袭警报按钮。按规定,一旦巴亭空袭警报拉响,河内另外15个空袭警报也要跟着拉响。我是第一个按下空袭警报的人,命令部队集中力量歼灭B52轰炸机,群众进入防空洞藏身。”
      在那12个昼夜中,作战指挥室随时都有人值班。范氏青女士所在的作战地图标绘组作息时间几乎都颠倒了,他们站着吃、坐着睡,时刻监视美军B52轰炸机动向,绝不遗漏任何信号。范氏青说:“在这里,值班的两小时中,我们一直都要带着耳机,不能取下。一有雷达信号就要在地图上标绘。美军战机距河内50公里时,作战指挥官就根据地图发布警报命令。”
地下作战指挥部——空中奠边府战役的见证者 - ảnh 3
      时任标绘员的武氏秋霞详细介绍了40年前她从事的标绘工作。她说:“我们要随时掌握敌军空袭位置,协助上级指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作出预警,使上级得以及时向河内市民发布警戒令。如果战机来了,我们却不知道的话就很危险。”
      为了确保作战指挥部不被敌人发现,总参谋部在建设地下工事时蓄意炸塌上面作战局办公楼的二层,形成一堆废墟,以便进行伪装。不仅如此,工事的设计也十分独特。阮贯鸿是这处地下工事的设计师。据他说,工事于1964年年底,1965年年初美国刚发动越南北部战役时就开始建设了。工事面积64平方米,分成3个房间,配备水冷空调、滤毒器等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地下工事。阮贯鸿说:“我们用混凝土和钢条建设地下工事。屋顶有三层,上下两层是混凝土,中间层是沙子,导弹打不穿。设两道门。外门可防冲击波弹。这座地下工事可防普通导弹,冲击波弹和化学武器。”
地下作战指挥部——空中奠边府战役的见证者 - ảnh 4

      40年过去了,这里仍保留着阮文宁少将及其战友当年用过的实物,如桌子、作战地图、电话、茶壶和茶杯等。与地下工事一样,这些实物见证了民族的辉煌历史。指战员们靠着它们创造了1972年空中奠边府大捷的历史奇迹。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