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特阳族的民族乐器——“丁独”

(VOVworld)- 耶特阳族主要居住在西原地区北部各省,人口近3.3万。其中,广南省南江山区县有1.9万多人,占越南耶特阳族总数的37%,其余的在其他省份。在耶特阳族的文化生活中,民族音乐表演形式相当丰富,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较具代表性的是“丁独” (Dinh Tut),即长竖笛。“丁独”十分简单,但声音抑扬顿挫,形式为体现凝聚力的集体表演,将音乐、舞蹈和耶特阳族传统服装和谐融为一体。

耶特阳族独特的民族音乐可能源于丰收节上召唤稻魂的吹竹筒习俗并逐渐发展形成。千百年来,耶特阳族依然保存其宝贵的文化,其中包括传统音乐,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把音乐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和表演活动。

音乐为构建耶特阳族丰富的艺术宝库做出了贡献。在这个艺术宝库中,不能不提与他们紧密相连的民族乐器特别是“丁独”。无论是对全国耶特阳族,还是对其广南省支系来说,“丁独”都是最动听的乐器,因此每逢节日都会得到最广泛使用。
按耶特阳族的说法,之所以叫做丁,是因为“丁独”是用思劳竹做成的。丁类的10种乐器中,“丁独”与耶特阳族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他们是在“丁独”的庆祝曲声中降生,也是在“丁独”的欢乐曲声中成家,并在“丁独”的悲哀曲声中回归山林的怀抱。
在耶特阳族的音乐中,要想拥有一套好“丁独”,必须非常了解并会选鲜竹,达到标准的竹子将被割成6个长短不一的竹筒,一头削得尖尖的,另一头是空的。
广南省南江县石美镇的耶蓝聂告诉我们:
“用一根竹子劈成六个竹筒,从小到大排列。大的长些,小的短些。这样就可以吹了。我们的祖辈常在大节日吹‘丁独’。每年,一到春节,就要准备好‘丁独’。”

耶特阳族的民族乐器——“丁独” - ảnh 1
图片来源:嘉莱报

在新稻节、神灵祭祀仪式、刺牛节等具有民间性的节日,或在公房举行的社区活动上,“丁独”音乐不可缺少。耶特阳族最大的节日“新炊节”除了礼仪部分外,“丁独”表演也是相当重要的文化活动。
每逢节日,锣钲声响起时,穿着最美服装的6个小伙子,也是“丁独”表演者,便和姑娘们跟着节奏跳起舞来,在村民的欢呼中开始表演“丁独”。姑娘们在一根迎春竿下或烈烈篝火旁围成圆圈,随着小伙子的笛声翩翩起舞。
“丁独”笛声随着舞蹈、鼓声和钲声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吹奏者边吹边移动,一只手握着“丁独”,另一只手拍着“丁独”的另一头,以憋住气并形成雄浑远扬的声音。姑娘们随着“丁独”笛声,轻盈曼妙起舞。

广南省南江县石美镇的贤接说:“‘丁独’舞是耶特阳族的特色舞蹈。为了继承它,我们年轻人要向老人学习。绝不能让传统的‘丁独’舞被埋没了。”

“丁独”这种乐器具有较高的社区性。节日中的“丁独”表演,一般需要6至8人参加。因为,要想熟练表演一首“丁独”曲,全队成员就要互相配合。走在最前的是队长,整首曲子的节奏由他决定,整队成员要跟着。
据长者说,耶特阳族有8首“丁独”舞曲,每一首都有一定的意义,旋律和舞蹈也不同。耶特阳族将“丁独”看做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小孩到大人,都会吹“丁独”。他们在村庙会上吹,在田边歇息时也吹。
石美镇的泽蓝宛认为:
“吹起来很难,但不会的话可以向老人学。子孙会吹‘丁独’,以后就能按照耶特阳族的传统不断发展强大和奋发向上。”

尽管历经变迁,但直到现在,耶特阳族依然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每逢节日或搬进新房,锣钲、“丁独”等乐器熟悉的声音又会传遍山林。小伙子的“丁独”笛声必将随着姑娘曼妙的舞步在山林中悠扬回旋并成为耶特阳族今天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

 

相关新闻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