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英 -
(VOVWORLD) - 在嘉莱族人中,舂米是由女性承担的工作。她们通常只舂足够当天或几天使用的米量。如今,尽管已经有了碾米机,但许多嘉莱族家庭仍然使用传统简单的工具——舂臼来舂米。
嘉莱族人相信稻米是阳(老天爷、音译)赐予人类的。阳是一位高贵的、唯一的、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神灵。嘉莱族人到了水稻收获季节时,不打稻、不晒稻,而是用手摘取稻穗。因为他们认为割稻、打稻会使稻子痛苦,也就是使杨感到痛苦。嘉莱省诸巴县伊阿莫农乡妇联副主席赫渊尼依表示:“按嘉莱族习俗,妇女必须会舂米、捡柴、打水和织布。女孩必须掌握所有这些技能才可以结婚。女人做饭,男人干重活”。
嘉莱族妇女舂米 |
为了获得米粒,当京族人使用多种工具如磨、臼、筛子、簸箕时,嘉莱族人只需要臼、杵和簸箕席就足够了。这些是终身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熟悉工具。或许也因为如此,当嘉莱族女孩出嫁、分家时,臼、杵也是家庭中分给女性的嫁妆之一。村民罗真雪表示:“舂米习俗自古就有。要舂米需要杵、臼。女孩必须手巧。舂米用的臼有大有小,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而定”。
舂米臼是由一大块挖空的木头制成。杵是一根直木棍,中间部分恰好适合双手紧握,一端比另一端粗。想要快速舂米,人们会使用双杵,即两人一起舂米,配合默契、节奏和谐。嘉莱省诸巴县依阿莫农乡的秀妥分享说:“要舂得快需要两个人一起舂。臼必须选择坚硬结实的木材,杵也一样。舂10公斤稻谷大约需要2小时。男性也懂得舂米但不会筛选,因为他们不如女性手巧”。
在舂米的节奏之后,嘉莱族妇女灵巧的双手继续进行筛选工作 |
舂米时,嘉莱族人将稻谷放入臼中,用杵的一端捣碎以脱去稻壳,然后转用杵的粗端继续舂以去除米糠。人们调整杵的节奏,使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力度落下,以分离稻壳而不会碾碎米粒,这样米才会变白。诸巴县伊阿莫农乡的罗真河表示:“第一步是舂稻谷去除稻壳,第二步是过滤稻壳,第三步是继续舂以得到可食用的米。通常有两个人一起舂米,这样更快。每个人使用一个杵舂,根据个人的体力情况。老人用小杵,年轻人用大杵。一次通常在臼中放入约3-4公斤的稻谷”。
在舂米的节奏之后,嘉莱族妇女灵巧的双手继续进行筛选工作。她们不用筛子筛选,而是用簸箕来筛选米。诸巴县伊阿莫农乡村民罗真赫川表示:“妇女们凌晨4点起床舂米。舂完后筛选,然后再舂一次。第二次舂才能得到成品,筛选也要做两次”。
如今,机器已经替代并解放了人力。然而,每逢节日,或者每当迎接游客时,村落都会因舂米杵的声音——时而和谐,时而急促,与锣钲声交织回荡——而变得热闹起来。这些声音创造了浓郁的西原文化空间。(完)
玉英